张澍田院长:“重头戏”仍是消化医师的学术技术交流
“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已经走到第18个年头,从2004年到2020年,论坛坚持打造胃肠肝胆内外科医师共同的平台,以多学科联合论坛和现场直播为学术交流的‘重头戏‘”。论坛一贯坚持学术权威及高质量水准,涵盖消化、消化内镜、肝病、普外、肠内外营养、影像、麻醉、病理、护理等多学科,大家共同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最新进展,共同切磋、共同提高。论坛让国内外消化领域及相关多学科的同道积极参与学习,为中国消化学科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搭建平台,使“消化内镜术”变成“消化内镜学”。
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的发起者,大会主席张澍田教授身上有很多的“光环”: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、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,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、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主任等,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、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会长、世界消化内镜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。作为我国著名的消化系统疾病专家,享誉国内外的顶尖的临床、学术大咖,他是患者眼中的“大医”,同事眼中的“澍院”,学生眼中的老师,他的所思所想所做,都以国家的消化事业为重。消化内镜医生要做正规军
“在消化道早癌范围,我国的结肠癌发病率在上升,食管癌、胃癌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,毫无疑问,消化内镜是消化道早癌者的福音,尤其是无痛胃镜肠镜,可以让体检者在‘小美梦’中检查胃肠道,实现消化道早癌的早诊、早治。“张澍田教授同时强调,我们的目的是挽救一条生命,拯救一个家庭,节约国家的医疗资源。目前消化内镜医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,规范化不足,如何培训规范的操作技术,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!
面对消化医师内镜操作不规范、内镜技术发展不平衡、培训模式亟需完善等众多困难和问题,2005年张澍田教授发起组织了“'友谊'消化直通车万里行”活动,把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力量送到基层。2017年启动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推出的“将才工程”,为全国消化医生提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ESD手术培训;2018年,启动国家消化系統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“手拉手”项目,以常态化的技术输出为抓手,手把手指导,提高消化医师的同质化水平。张澍田教授一步一个脚印,推动着消化学科的不同地域均衡的发展。
张澍田教授指出”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,将一如既往为同道们提供业内交流、促进、学习的平台,让大家共同研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。“
消化医师应是多面手
”病人选择了医生,便是将全部信任甚至是生命都交给了你。对你来说,病人可能是你面对过的无数生命中的一个,可对病人来说却是唯一。有一份这样设身处地、换位思考的心情,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到病人尊重、认可的好医生。”张澍田教授不止一次叮嘱年轻的消化医生们:“消化医师应该是多面手,内镜操作是必备技能,不断更新和研发诊疗技术的同时,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,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,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张澍田院长很有信心的表示:“我们消化界的人才培养要紧跟,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分享活动很多,包括即将召开的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在内,都在提供业内交流、促进、学习的平台,共同分享前沿理念、热点技术,研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。
医者当有“大医担当“
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,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。而病有所医的短板需要并呼唤着更多的有担当和道义的“大医”。
“消化道早期癌症症状都不典型,甚至无症状,因此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很关键。”张澍田认为,我们不断开展系统化、规模化的培训及活动,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化领域内镜病理的沟通与联动,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和诊断率,使患者免于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痛折磨。
张澍田教授强调“这是每一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。”
免责声明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财经资讯网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如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本网,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:821234216@qq.com
热门资讯
- 财经
- |
- 热点
- |
- 资讯